预计到2050年,超过75%的全球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在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更加令人瞩目。未来十年,中国将有超过1亿人从农村迁移至城市居住。全球城市为了应对大量涌入的人口,建造了众多高楼大厦、大型街区、工业园区、多车道公路和大型商场,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
但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我们日益感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全球各地的城市文化遗产由于多种原因正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从耶路撒冷的老城区及城墙,到印度阿格拉城内的泰姬陵,再到中国北京的四合院和老胡同等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由此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不仅仅是物体、艺术或建筑的有形损失那么简单。
让我们退一步扪心自问:为何我们不能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我认为,问题在于文化遗产没有一个真正的所有者。二战后各国在艺术、文化及建筑保护方面的资助让普通市民不再认为自己有责任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令文化遗产保护陷入不利的境地。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用于支持艺术与文化的国民预算严重缩水,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在欧洲尤为突出。例如,2012年至2013年间,荷兰政府在艺术及文化领域的投入减少了22%。
通过阿克苏诺贝尔的“人•城市™”计划,我们正在努力恢复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鼓励市民接受当地文化遗产并引以为傲,帮助保护令城市独一无二的地方、空间和物体。例如,阿克苏诺贝尔艺术基金会旨在为下一代打造杰出的当代艺术收藏。通过这一基金会,我们对工厂和办事处内部及周围的当地社区开放我们的艺术空间。此举不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艺术杰作的机会,更能让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启迪人心。
当然,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保存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更关乎当下和未来。在这个24小时网络覆盖且触手可及的数码时代中,人们更喜欢网上购物,而不是去附近的商店。根据普华永道(PwC)的统计,2014年英国约有6000家商店倒闭。这使得曾经的社区逐渐销声匿迹,人们与周遭环境日渐疏远。而艺术、文化及传统可以再次将人们凝结在一起,赋予他们自豪感和归属感。
从更加实际的层面来说,文化遗产还可以助力经济发展。事实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使某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提高10%以上。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阿克苏诺贝尔参与修复后,其游客数量骤升至245万人次,成为了2014年荷兰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在中国,阿克苏诺贝尔参与开展“长江三角水生态重构”项目,助力打造绿色永续的生态环境。已顺利竣工的一期项目——重构世界文化遗产“同里退思园”的水生态环境不仅使其文化传统得以良好的传承,更将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阿克苏诺贝尔更助南京大报恩寺重现中世纪古塔神韵,令这一历史遗迹再度成为中国南京市内重要的文化景点。这也是阿克苏诺贝尔在中国不断推进“人·城市™”计划,令文化遗产重塑与城市发展相映成辉的经典之作。
文化遗产还有助于吸引人才。今年的“《单片眼镜》(Monocle)生活质量调查”列出了全球前25名最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其中东京位列第一,上榜城市还包括哥本哈根、维也纳、斯德哥尔摩、慕尼黑及苏黎世等。中国香港位列18,是入围榜单的5个亚洲城市之一。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榜城市共同的成功秘诀。没错,这些城市鼓励创新,让市民尽享21世纪现代生活并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大力保护其历史人文资产,打造“真实”而重要的居住环境,吸引人们在此居住、工作、投资和安家。近日,阿克苏诺贝尔正联合当地政府及高等院校开展“‘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社区计划 ——静安区村坊里弄调研”,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城市老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当某个城市或政府考虑要缩减文化预算时,我想我会提醒他们认真思考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所能带来的众多附加值。他们一定会发现,文化遗产保护所带来的影响会超越过去,并延伸至未来。
责任编辑:李德胜
(更多资讯请登录:中外涂料网 www.27580.cn)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